社区食堂是指由政府授权的机构,通过合同委托、项目合作等方式,为社区居民提供集中用餐配送和膳食服务。其主要任务是,根据社区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消费特点,制定统一的菜品标准、服务规范和操作规程,建立规范有序、方便快捷的送餐上门服务网络体系,解决社区居民“吃什么”“怎么吃”的问题。社区食堂国家政策支持有哪些要求?
一、明确社区食堂经营主体
凡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,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区食堂,应取得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。
符合食品安全要求,能提供就餐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、机构可依法取得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或者《营业执照》(含电子营业执照)。
二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
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符合条件的社区食堂纳入社区建设规划,统筹安排经费支持社区食堂建设。
社区食堂的新建、改扩建项目,可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财政资金。
鼓励各地探索利用现有财政资金向符合条件的社区食堂进行补助。
支持社区食堂采取市场化方式参与竞争,允许通过招标、拍卖、挂牌等竞争性方式选择经营主体。
三、强化社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
社区食堂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,负责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工作。
社区食堂应当配备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专业管理人员,并接受食品安全专业培训。
社区食堂应当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,配备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。
社区食堂应当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、晨检登记制度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等各项规章制度,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。
社区食堂的主要负责人每年应对本单位食品安全进行全面检查,并建立相应的检查记录。
通过培训、考核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能力,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操作。
四、加强行业自律
企业要加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,自觉遵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,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,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资质。
国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兼并、收购、重组等方式为社区食堂提供服务。
五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
1.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,明确职责分工,强化日常监督检查,确保社区食堂建设取得实效。
2.建立社区食堂日常监督检查制度,定期组织检查人员对社区食堂进行抽查检查。
3.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。
4.建立健全社区食堂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制度(包括健康检查合格培训、岗位卫生知识培训等)。